深圳市投资商会

深圳大运会举办两周年:“不一样的精彩”仍在继续

发布时间:2013-08-12 10:34:21
浏览量: 1878

 

  两年前的今天,深圳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正式开幕。5年的精心筹备,12天的精彩绽放。深圳与大运的历史性拥抱,成就了“不一样的精彩”。
  作为国际体育盛会的深圳大运,伴随着赛事的结束成为过去式;作为城市提升基点的深圳大运,“不一样的精彩”从来就不是过去式。办好一次赛事,是争一时;经营一座城市,是争千秋。
  深圳大运留给我们这座城市的宝贵遗产,既有城市均衡发展的巧妙布局,也有民生基础设施的提速快跑;既有志愿者精神的延续创新,也有家园意识的凝聚升华。
  深圳办大运,赢得了一时的成功,更赢得了长久的精彩。
 
  大运新城:
  借赛事助推一体化
  大运留下的地标,最显眼的莫过于因会而生的大运新城。
  2010年是深圳特区成立三十周年。这年的深圳市“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将在原特区外建设大运新城等四个城市副中心,用国际化标准推进特区一体化。巧合的是,作为深圳特区三十周年的一份政策大礼,国务院随后批复特区扩容,深圳不再有原特区外特区内之分。
  早在申办大运之际,深圳就将主会场定在了龙岗。在规划专家看来,这是“拉宽”了特区,借助赛事带动城市均衡发展。大运期间曾举办过“新大运,新龙岗”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主持人直言:“大运让龙岗的城市化进程至少加快了10年。”
  龙岗区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是如此总结:大运会的成功举办,极大地加速了龙岗的城市化进程。我们以迎办大运为契机,全力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提速”、市容环境“大变样”、生态环境“大优化”、市民素质“大提升”,龙岗城区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城区功能显著改善。
  大运已经结束,大运新城的故事却才刚刚开始。去年8月,大运新城整体规划正式“出炉”,定位为“活力新城,创业特区”。在这里,既有中小企业总部集群,也有以留学生创业园为代表的高新企业孵化器,还形成了深圳第二个大学城的雏形。大运结束之后,运动员村成为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区,隔路相望则是香港中文大学的地盘,这所深港合办的大学明年开始正式招收本科生,其中约三成招生名额将优先招收深圳户籍考生。
 
  地铁成网:
  大运吹响的冲锋号
  要面子,更要里子。面子是盛会,里子却是民生。
  评选大运给深圳市民带来的最直接“民生”,地铁毫无争议会排在首位。
  不妨进行一番数字的对比。2004年,深圳迎来首条地铁,然而长度不到22公里的轨道一期工程只有19个车站,有限的覆盖范围只能让人感叹“独木难支”。
  是大运,吹响了地铁成网的冲锋号。2011年6月28日,总长178公里的五条线路全部开通,网络化运营改变着城市的交通,也改变着市民的生活。可以说,假如没有大运,深圳不可能如此快速进入“地铁时代”。
  和市民的需求相比,地铁的规划、建设以及运营还有着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是几乎不会有人否认,这是实实在在的公共福祉。大运之后,地铁网的冲锋号仍然响亮。去年1月,三期工程开工建设,过千亿的投资带来的是总长约170公里的新线路。按照规划,深圳的地铁网络三年后将拥有10条线路,总长超过350公里,实现对深圳全境的覆盖。
  改变还将继续。2012年的统计数字显示,深圳地铁全网共运送乘客7.81亿人次,日均客运量为213万人次,日均客运量占公共交通客流量比例约为22%。预计到2016年,这一比重将上升至38%。
  因大运开始的地铁提速,终点站只有一个,那就是民生福利。
 
  志愿者之城:
  城市之美的精神基石
  “青春在每一刻呼吸,爱是我成长的气息。没有多伟大,只是我愿意;没有多骄傲,只想点亮自己照耀着你。” 这是大运会志愿者主题歌《我在这里》。国际大体联前主席基里安一再称赞,深圳志愿者是大运会成功的基石。
  大运会期间,深圳志愿服务取得丰硕成果。20%的市民以志愿服务奉献大运,127万志愿者投入大运服务、遍布全市的大运U站、众多“红马甲”、“蓝马甲”活跃的身影,彰显了深圳“志愿者之城”的良好形象。固化这笔宝贵的大运成果,深圳市委市政府在2011年底正式下发了《关于建设“志愿者之城”的意见》。
  还是用数字来进行比例。去年3月,官方数字显示,深圳义工注册人数超过35万人;今年8月的最新数字则表明,我市注册志愿者已达84.6万,志愿者人数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例达到8.02%。
  大运虽然结束,大运U站依然活跃。是撤还是留,U站成为社会关注焦点。深圳的做法是保留58个城市志愿服务U站,还启动了50个社区U站示范点。大运宛如一次大练兵,练出了一支基数庞大的志愿者队伍,也升华了城市的志愿者精神。
  “来了,就是深圳人。”这是深圳自豪的城市宣言。现在,这句经典有了新补充:“来了,就做志愿者。” 大运会成功的基石,也正是城市成功的基石。
 
  蓝天常驻:
  低碳发展铸就深圳蓝
  大运结束之后,人们把久违的蓝天白云称为“大运蓝”,期望 “大运蓝”拿到深圳的“常住证”。这是普通市民对生活环境的期待,也是对政府有所作为的期待。
  两年过去了,“大运蓝”的称呼成了“深圳蓝”。踏入6月,深圳的蓝天白云几度成为微博微信的主角,深圳人用随手拍的方式表达着喜悦之情。
  网友“正宗乌咪”说:“深圳实在太美了,随手一拍就能拍出云淡风轻的蓝天白云!这是我始终如一热爱深圳的原因!别人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市,我因为一片云爱上深圳!”
  平心而论,两年前的“大运蓝”,并非常态。今年的广东省两会,省环保厅长李清回答深圳商报提问时坦言,“大运蓝”是诸多特别措施的结果,长期出现还得看长效机制,这些特别措施包括机动车限行、工业减排等。
  两年后的“大运蓝”,却是常态。在国家环保部7月底公布的全国城市上半年“空气质量排行榜”上,深圳跻身“十佳”之列。非常态的“大运蓝”缘何长驻深圳?最根本的原因是深圳近几年大力倡导的绿色低碳发展模式。
  8月1日下午,市政府常务会议原则通过《深圳大气环境质量提升计划》,通过40条措施力求让“大运蓝”常驻深圳。《计划》提出,经过3年努力,使我市的空气质量进一步提升,基本消除重度污染天气,灰霾天数要控制在70天以内。数据显示,灰霾天数最多的2007年,深圳的记录是187天。
  与“大运蓝”相关的故事还有坝光燃煤电厂的下马。从5月开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普通市民共同发声,强烈要求停建选址坝光的燃煤电厂。就在8月8日,深圳能源集团公开表示,燃煤电厂不再在深圳选址。此前,深圳市人居委、规土委、发改委已经公开回应燃煤电厂并不适宜。
  尊重民意,顺应民意,坝光电厂的故事其实也是“大运蓝”的后续。能够出现“大运蓝”,43万深圳车主选择了自愿停驶,政府将选择权交给了普通市民,实现了一次市民自愿参与城市管理的“演练”。这一次,公众的主动参与获得积极回应,也是社会民主管理的一次“演练”。
 
(来源:深圳新闻网)

上一篇:坪山建区四年 市场主体增长将近两倍

下一篇:“创业人才”首次进入深圳人才标准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