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投资商会

市民政局局长细数民政事业发展亮点

发布时间:2007-09-13 15:02:43
浏览量: 2582
信息来源:深圳新闻网   信息提供日期:2007-09-13

前天上午,在我市劳务工关爱基金第七次发放仪式后,市民政局局长刘润华欣然接受本报记者的采访。在两个多小时的采访过程中,刘润华逐一细数社区体制建设、民间组织发展、社工队伍建设、慈善事业发展等过去五年我市民政事业发展的亮点,为我们展现未来民政事业发展蓝图,并畅谈作为一个民政工作者四年多来的工作体会。

劳务工关爱基金是我市民政和慈善事业的一个品牌,运行了半年以来,共为124名劳务工发放了123万多元的救助金,帮助他们脱离困境。劳务工关爱基金仅是今天我市创新民政事业发展中的其中一个项目。刘润华说,与过去相比,今天的民政工作发生了巨大变化,已不仅仅是以前的扶贫济困的概念了,它正由单一的社会稳定机制向社会稳定机制与社会和谐机制相结合转变,民政业务的发展也将更加丰富多彩。

创新社区管理体制:社区管理和基层民主全面发展

“民政工作面广线长,关乎千家万户,是直接为人民群众服务、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的工作,作为一名深圳民政工作者,不仅仅需要责任感,更需要爱心,有激情,尤其是需要有不断创新的思维,不断拓展新的民政项目,创新工作方式,如果说,深圳的民政工作仅仅是救助标准高于内地其他地方,那么我们就失败了。”

接受采访中,刘润华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是“创新”。我市在社区建设上的创新,是近年民政工作最大的亮点之一。

刘润华说,对于我市的社区建设,市委市政府2004年12月召开全市社区建设工作会议以及会上出台的《深圳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社区工作的若干意见》和《深圳市社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我市社区体制改革由此展开。通过实行“居站分设”,剥离了居委会的行政职能,使得党和政府在基层的管理力量得到加强,并使居委会的自治功能得到回归;通过推行“一站多居”,适当调整居委会的范围,以较小的居委会方便居民的沟通和自治,以较大的工作站整合社区资源,节省管理成本;通过实行“居企分开”,剥离了居委会的经济功能,使居委会可以更加健康发展。种种社区体制上的创新,为我市的基础基层民主的实施创造了条件。前年,我市居委会直接选举比例从2002年的1.7%提升到了47%。到2008年,这个数字要达到70%。“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正因为社区制度的改革为基层民主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在社区体制不断创新的同时,过去几年,我市的社区工作者素质不断提升,社区基础设施和功能也在不断完善。2004年以来,市区两级共投入8亿元,新增社区办公和服务设施面积30多万平方米,社区办公用房面积基本都达到了200平方米以上。社区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覆盖全市市、区、街道、社区的四级社区服务网络已经形成。

采访中,刘润华还向记者描绘了未来几年深圳社区发展的新景象——继续深化社区体制改革,重新构建居委会与业主委员会的关系,推动居委会与业主委员会的合作与融合;深圳是一个以非户籍人口为主体的城市,我们还要积极探索建立在居住证基础之上的、吸纳非户籍常住人口参与社区自治的新途径;到“十一五”期间,我市90%的社区成为平安和谐社区,民委会“四会”制度健全率将达到80%。

创新慈善事业发展:慈善教育从娃娃抓起

深圳是一个爱心城市。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民政部副部长李立国说:“深圳的慈善事业在发展水平上是走在全国前列的,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说起这几年深圳慈善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刘润华举了一个很小的例子——前不久,我市向贵州省贫困地区捐赠了81万件衣物。而这些衣物,是在政府部门没有作任何宣传发动的情况下募集到的。“今天,我市建立了延伸至社区的捐赠网络,为市民献爱心提供方便,社区捐赠形成了一个长效的机制。”

刘润华说,慈善事业的发展水平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深圳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慈善所指的不仅仅是扶危济困,其边界将更加广阔,其衡量标准也不仅是筹到多少钱,更重要的是社会的认知和参与程度。唯其如此,慈善事业才能真正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今年初推行的慈善教育计划是深圳倡导慈善精神的具体举措之一。本着慈善教育从娃娃抓起的理念,我市搭建了5个慈善教育基地,设置了15项慈善活动,让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兴趣选择参加有关活动,以培育孩子们的慈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连续开展了两次的“学生慈善一元捐”活动就是其中一项活动,在去年的活动中,我市学生积极参与,共捐款71万元,加上社会各界的捐款179万元,共250万元。用这笔捐款,我市在贵州和西藏援建10所“深圳青少年希望小学”。刘润华说,“慈善一元捐”筹集到的也许是全市性捐款中最少的一笔,却是意义最大的一笔,因为,她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慈善种子。

刘润华说,包括慈善教育计划和劳务工关爱基金在内,我市的慈善事业已经形成了许多品牌。比如以老人为对象的“居家养老”、“老有所乐”、“老有所学”和“临终关怀”等计划,以支持贫困山区教育的“募师支教”计划等。即便是在传统的救助领域,在我市慈善事业不断创新发展的基础上,也被注入了新的内容。以低保群体为例,我市不仅为他们提供了每月361元的全国最高的最低生活保障金,更启动了助学扶贫——雏鹰展翅计划,为1324人次的低保家庭大学生发放了学费,就业扶贫——先后三次组织面向低保对象的招聘会,为300多名低保对象解决就业问题,助医扶贫——为年满18岁以上的低保对象购买了住院医疗保险,住房救助——廉租房制度解决了低保对象住房难问题等等。

刘润华表示,今后,我市还将进一步完善财政资金支持慈善事业发展机制,积极探索建立政府向慈善组织购买服务的制度;培育发展慈善组织,在公募性慈善机制推行冠名慈善基金,建立以项目为载体的劝募机制;加强对慈善组织的监督约束,建立慈善信息公示制度、备案制度和第三方评估制度,“对慈善事业发展来说,建立一种机制最重要。”

创新社会工作体制:四年内建成5000人专业社工队伍

前不久,我市各大媒体报道了这样一条新闻:市民政局系统内37名准社工上岗,他们将在救助站、福利中心等11个民政系统内单位提供服务。“建立社会工作者队伍,将是今年我市民政工作中最核心的一项。”刘润华如是说。

刘润华说,社会工作的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目前我市也成立由市领导牵头的工作小组,研究制定全面建立社工制度的框架性文件,并将于近期出台。社会工作制度的建立以及社工人才队伍的建设,将会极大地改变我们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方式、体制以及人才的素质,在社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那么,为什么要在全市文件出台之前,就先行招一批社工上岗呢?用刘润华的话说,社会工作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我们想走一走,试一试”,通过37名准社工在一线的实践提供一些案例,为深圳社工服务模式探索道路。

刘润华表示,在试点中,他们进行了三点创新。一是社工组织的民间化。首批37名社工的服务全部向三家民间组织购买,这三家民间组织与政府没有任何直接的利益关联。二是在购买服务时,体现市场化的运作。由11家单位与提供服务的社工组织进行双向选择,政府不直接与社工个人签订服务合约,社工受聘于民间组织,再由政府向民间组织购买服务,以避免社工成为变相的政府雇员。三是引入香港社工督导,为了确保试点工作不会偏离方向,市民政局在社工试点工作中,按照1:8的比例,即一名香港社工带8名深圳社工的原则,购买香港社工服务,对试点工作进行全面督导。香港社工不仅是深圳准社工们的“督导员”和老师,同时也将成为我市民政构建社工制度的顾问。

刘润华坦言,在进行社工制度的试点中,最关键是要避免出现社工的行政化问题。如果政府出人、出资成立“官办”的社工组织,使其成为变相的政府机构,或者是全部社工由政府直接聘用,让社工等同于政府雇员,那么,就偏离了我们建立社工制度的初衷。

刘润华透露,并不是所有社工都受聘于民间组织,政府有关部门可以根据有关机构和岗位的需要,招聘编制内的专业社工。根据规划,“十一五”期间,我市职业社会工作者的数量将达到5000人以上。这其中,将有五分之一为编制内的社工。而市民政局已启动程序,正在着手招聘10名编制内社工。

“随着我国社会生活发生的深刻变化,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和公共服务方式已经不能有效解决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社会工作制度的建立和社会工作队伍的建设具有划时代意义,我们对此充满期待。”

在采访将结束时,刘润华扳起手指数了数,从2003年8月到市民政局工作算起,他从事民政工作已经整整四年了。他动情地说:今天,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已成为全党的共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将更加重要,民政事业将迎来一个黄金发展时期,在这个时候,每一个民政工作者都应该有一种紧迫感,“开足马力”向前冲,主动积极地去拓展业务。

真情感言

□今天的民政事业已不仅仅是扶贫济困的概念了,它正在由单一的社会稳定机制向社会稳定机制与社会和谐机制相结合转变。

□民政是和谐之基。在着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民政事业面临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候,每一个民政工作者都应该有一种紧迫感,“开足马力”向前冲,主动积极地去拓展业务。

□民政工作面广线长,关乎千家万户,是直接为人民群众服务、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的工作,作为一名深圳民政工作者,不仅仅需要责任感,更需要爱心和激情,尤其是需要有不断创新的思维,不断拓展新的民政项目,创新工作方式。如果说,深圳的民政工作仅仅是救助标准高于内地其他地方,那么我们就失败了。

上一篇:许宗衡主持召开大运会执委会全体会议

下一篇:福建渔民捕获8.5吨重鲸鲨(组图)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