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融资后更难应尽快完善资本市场
发布时间:2009-06-22 17:46:24
浏览量: 2247
——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承惠
■时报访谈■本报记者 刘慧
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较为艰难。2008年以来,监管部门相继出台多项旨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这些政策的积极效应是否显现?中小企业融资体制改革的方向在哪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承惠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尽管银行数据显示中小企业贷款比重接近50%,但实际调查反映并不能达到这个平均水平。中小企业不仅融资难,而且融资后更难,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因此,应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融资,放松金融市场准入管制,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设立中小金融机构。
陷入困境的小企业
中国经济时报:从银行监管部门公布的数据看,中小企业贷款的比重已经很高,您了解到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如何?
张承惠:关于中小企业融资现状,目前存在着不小的争论。在发达地区如浙江,中小企业融资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例甚至高达70%以上。我们对民营企业的调查中,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普遍反映中小企业贷款的比例无法达到50%的平均水平。
对于大型企业和中型企业,商业银行的贷款准则、管理办法应该是基本一致的,并不存在太大差别,但商业银行对小企业的风险评估、贷款对象寻找、贷款管理体制以及贷后管理,则与大中型企业有着本质区别。我们观察的结果是,中小企业融资中,真正陷入困境的是小企业,而非中型企业。
融资难没得到实质性解决
中国经济时报:国家扶持政策相继出台,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有没有得到改善?
张承惠:中小企业融资中一个被忽视的问题是,融资难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融资后更难。现在几乎所有商业银行的长期贷款对象都是具有政府背景的大项目,而对中小企业通常是一年以内的流动资金贷款,这些企业只好将流动资金贷款作为固定资产投资贷款来使用,这种情况会衍生出很多问题。
举个例子,如果到期无法偿还贷款,银行就可能会降低企业信用等级,而企业为了维持较高的信用等级,就不得不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形式填补流动资金贷款的缺口,很多小企业甚至不惜借高利贷。当然,也有部分企业会选择滚动贷款,但成本非常高,特别是与银行协调的成本很高(包括时间、精力等)。同时,滚动贷款的风险也是很大的,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后续贷款无法到位,资金链上就必然会出现问题。
因此,尽管政府采取了很多支持措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有所改善,但仍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
“发债联合体”可行
中国经济时报: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与中小企业明显脱节,您认为应该通过哪些措施改革可以帮助中小企业实现资本市场融资呢?
张承惠:3月底,中国证监会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相信创业板的推出将为中小企业提供一个较为广阔的融资平台。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通过集合发债的方式在债券市场融资也不失为一个进入资本市场的有效途径。由于中小企业实力弱、信用度较低,一家企业直接进入债券市场发行债券可能性极小。但在政府支持下,一些优质中小企业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发债联合体”,利用政府信用和联合体内企业的相互担保来为发债主体增信则是可行的。
目前在资本市场已有这类试点,建议在总结经验之后扩大集合发债的范围。
此外,我们还需要鼓励私募股权交易市场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推动风险投资机构的发展,尽快制定和完善发展私募股权流通市场的相关政策,认真总结分析现有非上市公司股权交易体系的问题,根据经济发展需要设计和调整市场布局。
放松金融市场准入管制
中国经济时报:您对解决企业、尤其是小企业融资问题在政策方面有何建议?
张承惠:为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在保持调控力度的同时进一步改善调控结构。建议:
一是进一步放松金融市场准入管制,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设立中小金融机构。
二是加大财政、税收、信贷政策对中小金融机构的支持和引导。相对中型企业而言,小企业群体的融资困难更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难以完全依靠市场机制解决的。为此政府要落实好现有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利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信贷投向指引等手段,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
三是支持和鼓励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创新改进对中小企业的服务。中小企业按照正常的银行审贷程序和风险控制手段,中小企业很难获得资金支持,只有通过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来解决,如一些机构开办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动产、林权、承包权、股权质押贷款试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