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马威在最新发布的《中国银行业上市银行业绩回顾及热点问题探讨——2015年二季度》报告(下称“报告”)指出,2015年上半年,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不良贷款率上升的背景下,银行对于资金投放总量及结构愈发谨慎。各大银行纷纷进行资产结构调整,增强风险控制力度。上市银行的信贷资产增幅整体放缓,而同业资产及证券投资资产增幅加大。
同业及证券投资规模扩张 信贷投放收紧
毕马威中国此次发布的调研报告分析了2015年二季度末上市银行的财务状况和2015年上半年度的业绩表现。报告显示,2015年上半年,各上市银行资产总规模均呈现上升趋势,不断增长的证券投资及信贷资产规模仍然是总资产的主要增长动力;同时受传统盈利模式面临转型压力,银行主动调整资金投向,优化资产结构,以降低风险。
报告显示,2015年上半年,存款整体虽然有所增长,但增速同比放缓。央行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2015年上半年银行业存款增速整体较上年末降低1.4个百分点。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存款替代产品日益增多,银行存款流失压力上升。
毕马威总结称,2015年上半年,各上市银行资产总规模均呈现上升趋势,主要由于证券投资资产总规模扩大所致。相比五大国有银行,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表现出更为积极的扩张态势,其中南京银行的资产总规模增幅最大达28%,增长主要来自于证券投资和贷款及垫款;宁波银行、平安银行及兴业银行的资产总规模增幅均超过15%,分别为19%、18%、16%。
在资产整体规模扩大的同时,银行业资产结构较上年末有所调整。2015年上半年,证券投资占比上升1.72%,而贷款及垫款占比下降1.27%,同业往来占比下降1.24%。
在投资规模增加的同时,银行业整体收紧信贷规模。报告显示,2015年上半年,各家上市银行信贷资产总规模达到人民币58.72万亿元,增幅下滑至6.8%,同比增速显著放缓。16家上市银行中,除民生银行、华夏银行和北京银行外,其余13家上市银行的贷款及垫款占比均有所下降。
对此,毕马威分析,受到实体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及信用风险的扩大,对于较高风险的行业、地区,银行提高准入标准、减少信贷投放、控制信贷规模,主动规避风险;同时受传统盈利模式面临转型压力,银行主动调整资金投向,优化资产结构,以降低风险。
资产质量继续承压 银行平均拨备覆盖率普降
面对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某些行业风险暴露上升、利率市场化与金融脱媒加速推进、互联网金融跨界竞争等外界挑战,上市银行资产质量管控压力增大、同业竞争加剧。
资产质量方面,2015年上半年,上市银行不良贷款总量增多且不良贷款率上涨,但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增量低于不良贷款的增量,从而使得平均拨备覆盖率有所下降。
2015年上半年,各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率与2014年末相比均有所上升,平均不良贷款率为1.48%。其中,宁波银行不良贷款率最低,为0.89%,与上年末持平;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最高,达到1.83%,其新增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和长三角地区,从行业划分看,制造业及批发零售业不良贷款余额上升较为明显。
报告显示,2015年上半年,上市银行的平均逾期不良比率为180%,与2014年末相比有所上升。16家上市银行中有13家银行的逾期不良比率上涨,仅3家(包括光大、平安和宁波银行)占比下降,其中,平安银行逾期不良率最高,达到387%。
报告显示,2015年上半年,除平安、北京和南京银行外,各家上市银行的逾期90天以上(全部)与不良比较2014年年底均呈上涨趋势,平均上涨17.62%。其中,平安银行和华夏银行的逾期90天以上(全部)与不良比较高,分别为269.92%和220.85%。
对此,毕马威分析称,银行资产质量压力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过剩行业风险向上下游企业蔓延;联保互保放大风险倍数,银行逾期贷款增长较快;市场不景气、国内外需求疲软,造成民营中小企业资金周转不灵、经营困难等。
国有大行揽储优势明显 净息差普遍下降
报告显示,2015年上半年,各家上市银行负债均以吸收存款为主,五大国有银行吸收存款占比较高, 4.47%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占比超过80%,反映其在揽储方面的优势。
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城商行根据资源配置的需要组织资金来源,相较而言负债中的同业往来占比高于五大国有银行。其中兴业银行的同业往来占比高达41.49%,主要是由于加大同业负债的拓展力度,其同业存单发行量保持行业第一。
盈利能力方面,2015年上半年,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总体较2014年同期有所上升,但上涨趋势明显减缓,涨幅仅为2%。其中五大国有银行的涨幅仅为1%左右,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涨幅较高,特别是以南京银行为首的地方性银行涨势非常迅猛。
报告显示,2015年上半年,上市银行利息净收入平均占比为72.07%,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平均占比为21.89%,投资收益平均占比为1.95%。各家银行营业收入中均以利息净收入为主。
但是与去年同期相比,2015年上半年上市银行利息净收入平均占比有所减少。对此,毕马威分析,这主要是由于在净利差和净息差趋紧的大背景下,上市银行主动调节收入结构,降低营业收入对利息收入的依赖比重。
2015年以来,中国央行进行了四次降准和五次降息,其中非对称降息对银行净息差影响较为明显,同时,央行多次扩大存贷款基准利率的浮动区间,最终于10月24日放开存款上限,利率市场化改革基本完成。
2015年上半年,受到贷款降息重定价和利率市场化的影响,上市银行平均净息差同比呈下降趋势, 16家上市银行中有10家银行的净息差下降,仅6家银行(包括招商、兴业、光大、华夏、 平安和南京银行)的净息差上升。其中,民生银行的净息差跌幅最大,五大国有银行的净息差跌幅也较为明显。
对此,毕马威中国银行业主管合伙人王立鹏表示,上市银行生息资产增长较快,推动整体利润水平的上涨。生息资产的增长主要来自证券投资和信贷资产总体规模的增加;得益于相对偏紧的贷款供求关系、较为宽松的流动性环境,对净利润的增长形成一定的支撑;上市银行不断强化成本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率,释放更大的利润空间。
与此同时, 由于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上市银行计息负债平均成本上升,而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下降,银行业平均净息差收窄,压缩上市银行的盈利能力;2015年上半年银行业风险增多,信用风险持续上升,资产质量波动引起的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增多,各项服务收费的规范或取消,中间业务收入增长乏力,削弱了盈利水平。
此外,报告还对存贷比监管变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相关热点进行分析指出,目前在存贷比这一硬性监管指标制约下,商业银行的业务模式往往为负债驱动型,即通过积极吸收客户存款,扩大负债端规模,以支撑其资产端贷款规模的扩张。
对此,王立鹏表示,随着存贷比的取消,商业银行预计将更为注重实质性的资产负债管理以及流动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