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动不动就说“泡沫”,免得扰乱人心,影响股市的健康发展
自6月份上证指数重新站上了3000点之后,股市出现“泡沫”的议论就再次开始出现,在7月20-25日一周的时间内,上证指数连续越过3200和3300点,与2008年10月底的1664点相比,只用了不到9个月的时间就实现了翻番;于是,关于“泡沫”的争论又开始热烈起来。
上一次关于“泡沫”的议论起始于2007年1月,当时上证指数在经过2006年的回升之后刚刚达到3000点,中国股市有“泡沫”的议论就开始兴起。似乎3000点已成为中国股市出现“泡沫”、发展是否的分界线。据有人考证,这个分界线是美国的罗杰斯在当时提出的,与之相呼应,摩根士丹利、汇丰、德意志银行等多家外资投行也相继发布研究报告,提示中国股市存在“泡沫”风险。
什么是股市“泡沫”?似乎还没有明确的定义。我理解:大概是指每股股票的价格超过了上市公司每股净资产的实际价值加上上市公司平均每股盈利或盈利预期的数量。但是,以前者超过后者多少作为衡量是否有“泡沫”的标准呢?例如,在上市公司的市盈率为20倍时,理论上讲,股民持有其股票20年可以收回成本,并赚取一股净资产。如果以此为衡量标准,是否可以说市盈率在20倍以下,就没有“泡沫”,在21倍以上就出现了“泡沫”呢?那么20倍为界限,又是根据什么确定的呢?有人说,发达国家的股市指数都在20倍以下,所以我国20倍以上的市盈率就是有“泡沫”。但是,都说股市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我国每年的GDP增长都在8%以上,而发达国家的GDP增长几乎没有超过4%的,这样对比和衡量合理吗?
如果不能确定判断“泡沫”标准,我看还是不要动不动就说“泡沫”为好,免得扰乱人心,影响股市的健康发展。
在发生世界金融危机之后,我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经济在今年上半年又呈现加速发展的状态,预计3、4季度将继续加快。推动经济加速的主要动力是企业生产的恢复和效益的增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7.0%,其中股份制企业增9.4%,高于其它企业,随着我国经济复苏趋势日益明显和国内股市的持续反弹,民众对股市恢复了信心,今年第二季度以来,已有上百万散户开设新的股票交易帐户,7月下旬第一周的开户数就达到48万;今年以来,共发行67支新基金,数量为历史同期之最;共募集资金约2009亿元,超过去年全年的1939亿元。外国人也看好我国的股市,二季度海外资金也呈现出加速流入中国市场的态势。资金的充裕必然推动股市指数的上涨。这是今年6月份之后的股市指数较快上涨的直接原因。
今年7月25日上证指数报收3372点,全部A股的平均市盈率为28.54倍,而2007年3月底上证指数达到3200点时沪深两市平均市盈率分别为44倍和43倍左右,今年市盈率低于2007年相同指数点位的水平,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有所提高。3372点与2007年10月中旬的6124的高点相比,还只是其55%。正如一些专家所说,目前A股估值水平只是回升到历史平均水平,属于合理估值。
股市作为股票交易的市场,其价格的变化同样也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股市指数在2007年10月之后大幅度回落的前期,可以说是大量发行新股和大小非解禁导致供大于求所造成的,后期才是金融危机的影响。在当前购买者和资金不断增加的时候,国家及时启动了新股发行,并从7月26日开始接受创业板发行申请,预计不久就会开始交易。这无会从供求关系方面缓解股市的快速上涨,保证我国股市健康发展。另外,经过2006到2008年股市过山车式的发展,管理当局,机构投资者和股民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他们都会更加理性地对待股市,这也是保证我国股市健康发展的有利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