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我国现在的五年规划制度改变为“两年滚动规划”并简化其内容,这样可以使我们能够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制定和调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准确调控经济社会平稳发展,也可以节省人力、财力
今年已进入我国“十一五”规划的后期,国家和各地都在今年开始启动了“十二五”规划的研究和制定工作。我国制定五年规划<计划>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开始的,在改革开放之后,把规划的指令性改为指导性之后,国家制定五年规划的目的是:“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并将其定义为:“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纵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制定的几个五年规划,几乎没有一个真正成为指导我国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据,经济社会的实际发展与规划之间都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是以下3个方面原因导致的:
首先,制定缺乏科学性,具体表现在:一是缺乏前瞻性,规划中发展方向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基本上是根据制定时期的政策取向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的,而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估计不足。二是按政府的意志而不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趋势去制定指标。例如,虽然事先大家都认为GDP年均经济增长率会在8%以上,但各个规划制定的该指标最高在“十五”和“十一五”时期的7.5%,而实际的增长都超过9%。三是篇幅过长(例如:“十一五《规划纳要》就有4万多字)而且不乏空洞的内容,给人的印象是政治报告而不是规划。四是缺乏总结和提高,我国已经结束了10个五年规划,但一直没有认真总结各个五年规划制定和执行中的成功经验和教训。没有总结,就不可能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接受教训,也就不可能予以改正,有所提高。
其次,规划缺乏权威性,虽然五年规划被赋予如前所述的职能,但由于前面的原因,几乎没有人真正去按五年规划行事。各方面的人士都会更加重视经济社会实际发展中新的变化,去调整自己的经济社会行为,而不是受制于规划的条文,规划不但起不到“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作用,连政府都不遵照执行。例如:“十一五”规划中确定的GDP年均增长率为7.5%,到2010年的问题目标是26.1万亿元人民币,2008年的总量就已超过30万亿元(按2005年的不变价格已超过26.1万亿元),但还要求2009年保持8%以上的增长。因此,“规划规划,增上挂挂”成为人们对规划作用的评价。
第三,规划的时间跨度过长。现实经济社会的发展要受多方面的影响,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和变化层出不穷,一般能预测出当年和下一年的变化已经是高水平。我国现在的规划一定就是五年,五年中将出现多少变化,没有人能够说得清,“计划赶不上变化”是正常现象。现实是,我们每个五年规划时期都出现过国内外形势的大变化,使国家不得不进行政策调整和制定一系列新措施去适应变化。另外,我国的五年规划都是逢0逢5制定,逢1逢6开始执行,而政府换届都是在五年规划中期的逢3和逢8年,这种规划制定的时间安排使新一届政府的施政纲领不能很快体现在发展规划中,虽然政府换届不应该影响政策的连续性,但新一届政府总是要有所表现,必然也会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既然五年规划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为什么我们每隔五年都要用将近两年的时间,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去制定它呢?如前所述,从现代政治、经济、社会、科技发展不断变化的形势看,能够准确预测出下一年的发展变化已属不易,但由于时间较近,还是能够做出大体准确的判断的。因此,我建议,把我国现在的五年规划制度改变为“两年滚动规划”并简化其内容(如:关系国家长期发展并不变的政策不必在每年的规划中都论述一番),实际上,只要把每年的年度规划延伸一年即可。这样可以使我们能够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制定和调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准确调控经济社会平衡发展,也可以节省人力、财力。